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
其意义越重大,就越应注意授权本身应遵循的权限规范和原则。由于法制统一作为宪法原则性条款的抽象性、弹性以及与改革精神存在一定张力等特点,使得遵循法制统一原则来厘清授权改革试点界限时高度依赖宪法权衡,比例原则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法治工具。
[22]由此可形成如下规范要求:若事项明确属于宪法保留事项,则相关法律规定不能被暂停适用或暂时调整。[30]参见秦小建:《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的宪法定位及合宪性展开》,载《中国法学》2023年第1期,第171页。关键词: 授权改革试点 法律保留 法制统一 立法法 2015年修改的《立法法》将授权改革试点这一旨在协调改革与法治紧张关系的宪法实践创新正式确立为一项法律制度,2023年《立法法》修改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规定。参见乔晓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导读与释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71页。[2]王建学:《授权地方改革试点决定应遵循比例原则》,载《法学》2017年第5期,第42页。
具体来讲,涉及社会主义政治统一和市场统一等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属性的事项,禁止以概括性方式授权给地方规定。从体系解释的角度,这个安排明确体现了授权改革试点应遵循第11条法律保留原则的立法意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
一个系统要形成整体性功能,关键在于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不能孤立地存在着,而要形成相互协同的作用,这样才能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性作用,实现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从严管党治党,切实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规治党的能力水平。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59)只有坚持依规治党、制度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正确行使,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确定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实行科学有效的领导,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
总之,谋划是前提,行动是关键。(13)因此,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走奉法强国之路。
实际上两者就是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注释:①[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林庆彰、赖明德、刘兆祐等主编:《晚清四部丛刊》第7编76,台中,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65页。在经济建设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用法治来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和保障,依靠法治手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34)。
三者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推动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有深入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水平,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把我们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建设好,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党长期执政。在这里,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有一个统筹兼顾、整体谋划的工作布局。在目标上,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总目标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根本目的都是要确保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而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8)。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38)。
(43)[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上),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0页。由此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必须用制度体系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2.坚持一体建设,率先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首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必须整体谋划、一体用力、同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尽管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具有人治的深刻烙印,但毕竟德治不同于人治,德治强调的是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规范社会。(一)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在谋划布局全面依法治国当中,除了强调要立足全局、把握整体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注重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刻体现了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的辩证思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直接影响到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贯彻实施,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这其中,法治国家是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为引领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此外,要坚持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特别是要坚持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事关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和政治保证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两者是高度统一的。
唯有统筹推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法治建设,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27)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
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35)《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40页。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5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86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系统工程是指一项工作具备多个部分、要素或环节,由多个主体参与,主体、部分或要素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分工、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这四大辩证关系,深刻掌握蕴含其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另一方面,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各部分之间如果没有协同作用,即便存在着相互作用也无法形成整体优势,甚至可能产生相反作用,其结果就只会是整体小于部分之和。他反复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必须立足全局和长远来统筹谋划⑥
(一)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在谋划布局全面依法治国当中,除了强调要立足全局、把握整体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注重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刻体现了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尽管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具有人治的深刻烙印,但毕竟德治不同于人治,德治强调的是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规范社会。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包含相互分工、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各个部分、要素和环节,构成一个广泛复杂而又系统完备的统一整体。(44)因此,依法治国的关键还在于各级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坚守职权法定、公平公正、程序正当等基本的法治原则,确保行政权力始终运行在法治轨道上,切实维护好、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5)《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40页。
(33)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第15页。在方法论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始终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谋划布局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
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在此时局下,国与国之间的斗争较量,本质上是制度和规则的竞争,是法治的竞争,谁能占据制度优势,谁就能占据主导地位,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是事关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全局的大事,要统筹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使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31)。